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  马院悦读

马院悦读第十三期:沐浴书香,润泽幸福

发布时间: 2018-06-10     访问次数: 102     作者:
0

学者叶兆言曾说:“阅读就像爱情,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真正的“爱情”,永远有初恋般的热情。6月6日晚上,马院悦读第十三期《人类理智研究》悦读分享会约而至。马院葛勇义、付冬梅、邱燕老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全体硕士研究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部分成员参加了此次读书会。读书会由2017级专门史研究生李潇主持。



2017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孙豫同学围绕首先休谟的自由观分享了读书心得。孙豫同学认为从古希腊的自由观,到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观以及休谟之前的近代自由观再谈到休谟的自由观,休谟对自由问题的讨论建立在他的观念理论上的,在休谟看来,自由与必然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自由仅仅与外界强迫或限制对立,而与必然学说的意义向来是同一的。休谟认为哲学家们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全部争论都是言词上的含糊和对概念的误解,只要我们从空洞的文字争论中解脱出来,就不难发现,“一切人,无论是有学问的或是无知识的,对于这个问题实在是意见一致的,而且几条明显的定义就会立刻把这个争论结束了”。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杨倩同学分析了休谟作品中的习惯概念, “凡不经任何新的推理和结论而单是由过去的重复所产生的一切,我们都称之为习惯”。休谟认为习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而如此一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就具有了感性特征,并非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仅仅源于理性。



2017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钟壮壮同学主要介绍了休谟的怀疑论,从经验主义发展到怀疑论的过程,可以看出,休谟的怀疑论虽有主观唯物主义的一面,但不能归结为唯心主义哲学,而应该说是一种中间派哲学。历史事实表明,休漠怀疑论对以后哲学发展影响很大,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与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产生,又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思想和思想相碰撞,就会迸溅出无数的火花。与会老师对本次阅读会给予高度评价,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葛勇义博士先是从整体上对书本的行文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同时介绍了本书的写作初衷;然后,以分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为切入点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详细解读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思想,对怀疑论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最后,指出休谟将人类知识分为必然性知识和或然性知识两类,点明了休谟关于宗教的观点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人类理智研究》对后世的影响,认为休谟的思想为胡塞尔现象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付冬梅老师则从考察不同时期“自由”的特定内涵入手,指出文艺复兴前关注的是精神自由,文艺复兴后强调的是现实世界的自由,实现了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变。其次,对“服从自然”和“服从意志”这两种关于自由的主流观点进行了阐述,指出它们之间的对立性特征,并且还将其与马克思的自由观进行对比,认为马克思的自由观实现了尊重自然规律与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调和。最后,对于同学们关注的“为什么许多西方人明知上帝是不存在的还会信仰它”这一问题,付冬梅老师以分析上帝的功利性“价值”为着眼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邱燕老师对三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予以鼓励,并且希望同学们能够再接再厉,继续读书、继续分享。

本次阅读会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通过同学们的分享与老师们的点评,大家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我们在下次的分享中不见不散,继续感受书香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