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05-10
访问次数:
277
作者:
|
5月7日晚七点,学院于会议室举办了第十八期马院悦读会读书分享活动。此次分享的书目是[英] 大卫.休谟的《人性论》,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哲学社的部分成员、马院18级全体研究生参与了此次分享会,我院18级研究生洪彩贝担任主持。本期的分享嘉宾有18级研究生李佳、18级研究生朱莹;点评嘉宾万尧绪博士、李加武博士。 佳同学首先展示了休谟哲学的基本概念—perceptions,impressions,idea的不同译本,由idea即观念入手,系统梳理了休谟观念论的发展脉络。她指出,休谟继承和发展了洛克和贝克莱的观念论,建立了人性科学的两大原则:印象先于观念;想象自由。休谟将知觉划分为印象和观念,而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活泼和生动程度不同,同时,知觉、印象和观念都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最后,她根据休谟观念论的主要观点围绕几点问题进行思考:一是,休谟根据活泼和生动程度将知觉划分为印象和观念,那么具体的界限在哪里?二是,休谟认为印象起源于“一个不知道的原因”或者说是“印象”本身就是一种解释,那么印象最终来源于何处?三是,休谟在其人性科学第一条原则中指出“观念是其相似印象的摹本”,那么观念是否真的是印象的摹本呢?四是,观念间的关系是一种新观念吗? 朱莹同学从《人性论》的写作背景、休谟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联结准则及其相关概念、习惯的内涵和因果关系五个部分展开并重点讲解了因果关系理论。围绕书本内容形成对休谟哲学的思维主线即:受习惯的影响,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简单观念进行想象联结并通过推理,由因到果,以此清除所有形而上学独断论,建立以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万老师首先肯定了两位同学的分享,认为她们能够将理论联系现实,列举身边的例子生动形象地阐述理论与自己的观点,这是同学们学习理论有进步的表现。 李老师认为本书因为是英译汉过来,对于我们的阅读习惯来讲,本书的第一卷可能比较拗口难读,但两位同学的分享都非常的精彩,读书时做了大量功课,在分享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肯定两位同学的问题意识。此外,李老师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休谟的理论对于西方哲学的影响与对后世哲学家思想的影响,同学们收获颇多。 通过同学们的分享与老师们的点评,大家对本书又有了更深层面的理解。让我们在下次的经典分享中继续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不见不散。
撰稿:周舟 图源:陈启虞 审核:张斌 责编:刘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