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05-30
访问次数:
217
作者:
|
5月29日晚,我院举办第十九期马院悦读会读书分享活动,此次分享的书目是法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学院2017级部分研究生、2018级全体研究生以及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哲学社的部分成员参加了此次阅读活动。2018级研究生刘雅彤主持读书会。 本期读书会邀请了张斌博士、王程博士、万尧绪博士担任点评嘉宾,分享嘉宾有2018级研究生陈启虞、王子元。 王子元着重介绍了卢梭思想中的法律思想。他从为什么需要法律、法律是什么、法律的分类三个方面入手,给大家详细介绍了《社会契约论》中的法律思想。他认为,从“为什么需要法律”到“法律是什么”再到“立法”,最后走向“具体的法律内部结构”,卢梭完成了他自己法律思想的完美逻辑,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关于法律的开放景观和无穷无尽的广阔论题。 陈启虞则通过领读的方式层层推进。他认为,卢梭思想的实质是平等自由的原则、博爱精神和对人性的尊重,其缺陷主要在于空想性,而对“主权者绝对权力”的强调含有“集权主义”的因素,所谓“公意”有可能被专制者窃取为实行暴政的借口。 与会同学就有关人民自由、法律、国家主权的关系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刘雅彤认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提到的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让她联想到梁晓声关于文化的四句话中的一句:“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她认为自由的范围是始终需要思考的东西,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杨冬梅认为,本书的中心论点是人生而自由与平等,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国家的主权和立法权在人民,政府只是法律的执行者,如果政府不合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推翻它。刘子琪着重分析了卢梭提出的人民直接参与立法的设想无法实现的原因以及现代国家为了体现“主权在民”思想所采取的方式。邓研会唐建洲就有关民主的话题拓展与同学老师们展开了讨论。 万尧绪博士认为同学们的讨论很精彩,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同时,提醒同学们读书的同时也要注意跳出书本,结合现实去对比思考,这样可以收获更多。他认为,卢梭的观点几百年前就已经产生,发展到现代社会,为何历久弥新,同学们要结合历史尝试去探索一下其现实意义。 王程博士肯定了两位同学的分享,同时提醒大家,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是没有实现的,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他指出,卢梭所提出的人的本质是自由,自由、平等、民主是三个完全不等同的概念,平等不一定导向于自由、如何平衡平等与自由之间的张力还需要思考。他同时还建议同学们去读一读卢梭的另一本书《不平等的起源》。 本次悦读会,现场气氛十分活跃,通过分享与交流,同学们对《社会契约论》这本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撰稿:周舟 审核:张斌 责编:刘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