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新闻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坊]我院成功举办“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学术工作坊会议

发布时间: 2021-07-04     访问次数: 1203     作者:
0

 7月3日,我院成功主办“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学术工作坊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蚌埠医学院等高校及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江淮论坛》杂志社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学术活动,我院院长张斌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我校科研处处长方鸣教授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的进步与突破,指出此次学术工作坊对加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助推安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李春华教授以“对数字时代批判的批判”为题作会议主旨报告,从《神圣家族》中的批判思想引入,在广义和狭义两种视角解释了人工智能的内涵,指出数字技术批判几种观点的合理性及其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阐释马克思主义批判观,强调从批判性的视角研究数字技术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

 专题研讨环节,分四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议题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玉启副院长主持,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习胜教授以“人工智能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限度与回应的程度”为题作专家报告,从理念和要素两个层面阐述了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过程和载体会因人工智能而有所变化,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价值性和引领性主题不会改变。安徽财经大学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周健博士、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斌教授和蚌埠医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乔凯教授作为与谈人围绕这一论题进行了分享交流。

 第二阶段“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的发展与重塑”议题由《江淮论坛》杂志社编辑室主任吴楠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史宏波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的重新定位”为题作报告,指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样态,同时要强化实践育人的理念。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玉启教授、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晓婧副教授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威教授作为与谈人围绕这个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第三阶段议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挑战与应对”,由蚌埠医学院创新创业教授乔凯主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教授以“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的精神生活”为题作报告。代玉启教授指出,当下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应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的社会属性,人工智能与教育、治理等社会活动的融合,人们的精神生活会呈现下列特征:高技术与低情感的失衡、原子化与群体化的失序、认识茧房和共识削减、交往圈层和认同割裂。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李春华教授、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勇博士和曹凌博士就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四阶段议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融合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实践”,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史宏波教授主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威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可能议题”为题作报告,围绕“智能生活与生活智慧”、“智能社会与社会智能”、“高阶智能与高阶人格”、“深度学习与修养净化”、“智慧教育与教化智慧”、“体系智能与智能体系”等六个方面论述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使自身成为一个智能的体系,更充分地发挥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跳跃。安徽财经大学李明阳博士、李加武博士和陈艳君博士围绕这个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

 闭幕式由张晓婧博士主持。王习胜教授进行总结点评,认为本次工作坊有三个特点:聚焦主题,视野开阔;紧扣主旨,叩问科技;围绕主线,批判审思。最后张斌院长代表会议主办方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指导,围绕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了深入探讨,收获颇多,并就学院教师发展和研究生科研提出相关要求。

 本次学术工作坊由我校科研处和我院共同主办,我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承办,对促进我院思政学科建设、教师发展、人才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张晓婧、李小霖;摄影:熊伟;审核: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