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5-09
访问次数:
350
作者:
|
“大思政课”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身份张海雷蚌埠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09日 来源:蚌埠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主要特征就是“大”,它既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宏大体系的理论大课,又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以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的实践大课,还是引导学生启大智明大理育大德立大志担大任的人生大课,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首先完成角色的转变。 “大思政课”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现由组织者向协同者转变。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毫无疑问是组织者,新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要协同联动各教学主体。为了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教师要通过学校相关部门有效协同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社会师资、其他学科教师等,使他们或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工作经历、先进事迹等进行课程设计,或者使他们在不同的方面配合教学。教师还要协同整合教学资源,“大思政课”要求拓展教学资源,后者包括校园内的校园建筑、人物雕像、校道名称、校园绿化、教学设施以及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又包括校园外的杂志、报纸、网络、手机等大众传媒,还包括知识竞赛、学术交流、座谈会等,通过支教、校外公益活动、“三下乡”等活动方面。这些资源很多不在教师的控制范围之内,教师只能积极发挥协同整合的作用,努力调动各种因素,完成“大思政课”教学。教师要协同联动各方组织,整合贯通各种机制,以高效畅通的机制推进“大思政课”进行。 “大思政课”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现由主导者向推动者转变。“坚持‘大思政课’改革方向,重要的内容是要实现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大思政课”突破了单一的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全程组织的传统模式,它要求师资的多元化,道德模范、工匠大师、先进英模、改革先锋、创业创新人员、领导干部等都可以走上“讲台”。这就要求教师提供一种推动力,将他们“推”上讲台。“讲台”不一定在教室里,街头巷尾、乡村地头,工厂车间等都可以作为讲台,学生应该走出教室,接受“大思政课”的洗礼,这还要求教师将学生“推”出教室,“推”向社会。教师还要将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给学生,一方面通过杂志、报纸、网络、手机等大众传媒将所授知识“推”给学生,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形式如知识竞赛、学术交流、座谈会等“推着”学生探寻知识,获得理论与信仰。在“推”的机制形成过程中,教师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不仅需要推动着学生探求知识,追求信仰,还需要推动社会各方形成“推着”学生学习的制度机制。 “大思政课”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现由考核者向监督者转变。“大思政课”是为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它的效果如何教师说得不算,社会与实践说得才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失去了考核者的身份,转而发挥着监督者的作用。教师要在“大思政课”师资组织教学中发挥监督作用,后者大多不是专职教师,没有接受过教师技能的专门培训,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实施不一定完全掌握,这就需要教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监督。由于社会师资不了解学生情况,不熟悉教学情况,在授课时往往局限于讲授,与学生互动交流不够,对学生上课状态把控不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监督作用。教师还要对教育资源发挥监督作用,不管是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不管是网络资源还是线下资源其往往是真伪莫辨、良莠不分,这就需要教师在监督中充分发挥去伪存真、取精去糟的作用。教师还要对制度机制的制定与实施发挥监督作用,不仅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制度机制的建立,还要维护它的良性运行。 “大思政课”体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但与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作用并不相悖,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敢于担当,恪尽职守,当好协同者、推动者与监督者,在“大思政课”改革中冲在前列,干在实处。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