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新闻

【大思政课系列】蚌埠日报刊发周宁教授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 2022-06-16     访问次数: 325     作者:
0

扎根社会现实 以“大思政课”视野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周宁

蚌埠日报 新闻    时间:20220613日    来源:蚌埠日报

202136,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思政课的特点与规律,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握时代脉搏、紧贴现实生活
,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思政课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基于思想咨商形成的观念共鸣和价值认同。思想来源于实践,认同植根于现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必然要求拓展思政课的时空边界,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的结合。“大思政课”正是基于这一认知规律的深刻自觉。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交织。克服困难与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最大的现实。“大思政课”必须在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回答这些理论关切。

大思政课”要求关注社会现实。扎根现实生活,是“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也是关键所在。作为学生价值观念的领路人,教师必须首先关注社会现实,进而用现实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大思政课”不同于“形势与政策”课,它有思政课的完整内容与逻辑体系。“大思政课”也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课,它有鲜明的实践立场。“实践之树常青”,思政课教师要用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解释高度概括抽象的理论,从而让学生感受真理与价值感召的力量。

大思政课”要求重塑课堂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就要求思政课拓展时空边界,授课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一方面要通过创设社会情境,采取课堂辩论、情景剧、VR虚拟仿真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社会脉动与时代关切;一方面要走出传统的思政课堂,通过“移动课堂”、实地调研参观等形式,在社会生活的熔炉中,师生共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如何改变了中国。“大思政课”形式多样,归根结底在于现实生活的底色。

大思政课”要求整合社会资源。社会现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能自发成为“大思政课”资源,需要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发整合。具体说来,“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物”的资源,主要是“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包括革命纪念馆、改革创新展览馆、高新科技企业、校史馆等;其二,“人力”资源,主要包括“道德模范”“改革先锋”“工匠大师”“抗疫先进人物”等。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思政课应当更多采取“移动课堂”,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与此同时,通过“英模大师”进课堂等形式,让更多的先进人物走进校园、走近学生,用亲身经历者的身份,讲述生动感人的先进事迹。

大思政课”要求重构教学内容。“大思政课”扎根社会现实,必然要求以“回归现实”为主旨,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再造。哪些内容应该在课堂上讲,哪些内容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哪些内容应该教师讲,哪些内容应该校外专家讲,哪些内容由教师引导,哪些内容由学生自学,都必须统筹规划,明确各方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大思政课”既是思政课,又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课。科学设置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作用不可替代。

大思政课”要求社会保障支持。“大思政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与帮助。首先,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大思政课”,为“大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政策便利。其次,地方企事业单位应积极与高校进行对接,建立“大思政课”提供师资专家库,共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再次,行业先进模范人物应积极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先进人物讲述先进事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已经走进深水区。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善用“大思政课”,恰逢其时。“大思政课”建设,植根中国现实,用现实回答理论关切,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必将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葛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