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6-20
访问次数:
352
作者:
|
运用地方资源,助力“大思政”建设 李明阳 蚌埠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20日 来源:蚌埠日报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总书记对“大思政”建设提出的新内涵、新要求,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工作指南。在“大思政”建设中,合理运用地方各类文化资源,对于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思政教学内涵建设,增强育人成效,推动构建“大思政”格局具有重要帮助。 首先,增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对优秀地方文化的理解。在“大思政”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教师承担着整合资源、传播知识、引领价值的重要职责,因此,提高教师对地方文化资源的理解、运用水平,是推动“大思政”建设重要一环。其一,编写反映地方优秀文化的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应发挥多元合力,凝聚高校、地方政府、地方文化学者等各方力量,完善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机制,教材的编写,一方面为教师了解、掌握地方各类优秀文化资源提供契机,另一方面,也能推动地方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其二,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关注地方文化资源,申报、写作各类课题与论文。通过科研论文、项目的写作、申报,一方面深入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教研联动,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其三,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可以专题研讨会、培训会或校内外专家讲座等形式,搭建学术平台,邀请教师参与互动,增长见闻,扩充其知识量,提高其授课水平。 其次,用好研学平台,为“大思政”提供更广阔空间。“大思政”的社会实践性很强,对社会的参与度也有较高要求。思政研学研修是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夯实信仰之基的重要思政实践平台,能够很好发挥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作用。而“大思政”建设中对社会空间的运用与拓展,与思政研修平台有着共同的契合点,研学平台的充分利用,能够推动“大思政”建设更好走深走实。以蚌埠市为例,蚌埠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各类地方文化资源,反映上古禹风厚德、大公无私的淮河流域优秀历史文化,以及以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新四军淮上办事处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还有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为代表的反映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诸多资源是开展“大思政”建设的重要地方资源支撑。设于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安徽省学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与周边市县积极开展合作共建,推动构建思政育人的协同机制,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与社会好评。因此地方各类文化资源,可以研学基地为依托,多方协同,积极整合地方各类优秀文化资源,推动“大思政”建设向内涵式纵深发展。 最后,搭建网络资源平台,共享地方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是时下流行的教学模式,其资源容量大、授课时空灵活、吸纳群体广泛、互动性与趣味性强等优势,在大中小学教学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打造相关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将地方各类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能够扩充思政育人的维度空间,提高“大思政”育人的实效性,也能够更好发挥普及、宣传、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的作用。时下流行的“云博物馆”网络直播,整合博物馆中的文化元素,打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是整理、宣传地方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更有助于安全、方便、快捷了解地方文化知识。在网络平台中,我们可以将相关地方优秀文化知识点,以文档、视频、图片等方式予以呈现,在网络平台中设置相应任务点,发布讨论等网络互动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实现线上过程化管理与考核,以优质的网络平台为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赋能,助推完善“大思政”建设体系。 “大思政”育人格局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支撑配合,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等多元要素的广泛协同、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大思政”育人格局中链条之一,通过整合、研究、阐释好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助力完善育人体系建设,将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融入思政教学的课堂内外。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责编:葛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