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红色文化资源 讲好高校“大思政课”
马海磊
蚌埠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27日 来源:蚌埠日报
高校思政课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己任,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伴随着新时代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构筑高校“大思政课”铸魂育人新格局成了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为讲好“大思政课”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根本出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集情感、认知、行为于一体,是党和人民历经百年奋斗最恢宏的史诗,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和政治资源,更是讲好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最鲜活的教育资源。
要多用红色文化资源,把高校“大思政课”讲的有力度。“大思政课”格局的构建要切实贯彻全方位育人理念,充分利用一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助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坚持“大思政课”建设的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到统筹推进、从制度保障到经费支持等方面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有力开展。从根本上讲,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在指导思想上的一致性、教育目标的共同性、内容上的契合性、教育形式上的互补性等都具有天然且密切联系,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和引领必然成为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有力支撑,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要多用红色资源延展高校思政课程“半径”,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工作队伍建设、融入思政课堂和思政课程建设、融入学生干部和党员教育管理、融入校内外实践、融入新媒体宣传教育等,发挥思政教育协同效应,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使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更有力度。
要巧用红色文化资源,把高校“大思政课”讲的有效度。构建“大思政课”需要综合哲学视角,要准确把握“大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针对性、实践性等基本特性,坚持高校“大思政课”的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因时、因地、因材,巧用红色文化资源。“大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的新形态,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方法和丰富的内容,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发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用创新的思路打造高校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品牌,提升思政课程的魅力和吸引力。按照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 巧用红色文化的解释力和感召力,深刻把握教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师可以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在教学内容上下苦功夫,将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巧妙地融入思政课程,为广大学生提供形式新颖、生动鲜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入心入脑,使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更有效度。
要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把高校“大思政课”讲的有温度。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高校“大思政课”中最生动的教科书,活用红色文化资源使课内与课外、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充分衔接,构建高校思政课程的大视野、大情怀和大格局。活用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用红色故事和案例来梳理历史,深化理论认知,用贴切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让思政课程更加生动立体,把真实具体的红色文化资源变成高校“大思政课”的教育元素和形式,为思政课程融入更多的情感与温度。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会点上,讲好高校“大思政课”要能够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模式,使思政课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课堂里和书本上,也使教育教学更有代入感,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更有温度。
适应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所提出的“大思政课”建设,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的大格局。高校应主动担当作为,善用“大思政课”推动铸魂育人,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课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学思践悟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汲取养分中厚植家国情怀,真正把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成为新时代“金课”。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葛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