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06-19
访问次数:
252
作者:
|
6月18日下午,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学研究所所长郑建钟博士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何以可能的主体性奠基”的学术报告,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部主任邢广桥主持,学院20余名师生参加。 郑建钟博士认为批判和否定“道德”的马克思主义是否内在地具有“道德的理论”是一个疑问。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围绕马克思的“正义”问题,开启了一场持续的大讨论,形成了“道德的马克思”和“非道德的马克思”两种对立的立场。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国学术界,老中青三代学人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凯•尼尔森的“情境主义”的道德社会学理论,以构建和奠定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大厦的基石,以确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理性和科学性。由于对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的理解存在“创造论”的认知倾向,导致伦理与道德的主体性本质特征弱化,形成了伦理或道德乃是科学事实“自然生成”的客观化逻辑。因此,为了凸显伦理或道德的主体性特征,实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合法性根源的“实践转向”,以统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和能动性之人的“主体性”,实现“物质实践”和“道德实践”的辩证统一,是更加全面和中国化地重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何以可能的路径。 交流阶段,魏红霞、葛勇义、张海雷等与会师生就郑博士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的还是科学的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关系”“如果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那为何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个命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度分析。 最后,郑博士和邢广桥主任分享、交流了各自院校在思政课教学方法、模式、考核等方面特色做法。 (撰稿:张军;审核:周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