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08-01
访问次数:
524
作者: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23年7月28—30日,由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国外社会科学前沿》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成果评价交流会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的50余位专家学者与《中国社会科学》《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社会科学》《学海》《学术界》《江淮论坛》《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等期刊代表展开主题研讨,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参加了此次会议,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斌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辞。会议第一个阶段围绕三个议题展开。 1.如何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围绕这一新的判断,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江海学刊》总编赵涛研究员指出,“第二个结合”是一个非常有战略高度的提法,这一次的思想解放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关系理解的重大解放;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理解的重大解放;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刻、更全面参与到当代中国治国理政以及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重大思想解放。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杨洪源研究员指出,理解“第二个结合”应把握三对关系:一是根脉与魂脉,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二是守正与创新,规律与目的的关系;三是自主与外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程教授指出,现代性叙事和古典叙事属于截然不同的社会形式,两者的结合需要有接口,我们应秉持批判性思维寻找第二个结合的可能性。现代性的本质是二律背反,这也为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提供了可能。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处会发现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并反思着人类文明成果,寻找不同历史境遇中的结合方式。守正创新需要正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矛盾最尖锐之处将是历史上升运动最有利的地方。 2.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范畴 东南大学赵宬斐教授以“民主知识生产的现代性演进”为题,梳理了西方民主现代性框架的演进历史及话语体系的最终形成。被简化的民主程序、被固化的话语体系与思维使西方民主陷入极端发展过程,不仅出现了资本对民主的全方位介入和宰制,而且否认与之有异的任何民主形式,甚至将其放在民主的对立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塑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时代发展所需,也是文明多样化的内在要求。南京大学王浩斌教授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必须把握民主、民族、人民、阶级、政党等五个核心概念。从概念史梳理以及中西方对比中,提出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坚持唯物史观,避免陷入抽象的窠臼,重视时代转换背景下概念的内在张力。《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徐嘉教授指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以梁启超的伦理观为例分析了传统伦理如何走向现代化。伦理和民族是相互诠释的,民族是伦理的载体,伦理也一定是民族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重视传统伦理的新生问题。 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轩传树研究员指出,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非常多,其内在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者之间如何融通的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就是对这三者有效融通的实践结果,也是理论的升华。安徽财经大学张晓婧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孕育、发展和完善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出领导力量的先进性、奋斗目标的人民性、结构要素的整体性、建设关系的和谐性、世界愿景的合理性等显著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塑中华古老文明新生机、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扬弃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全新的中国样态。 会议第二个阶段集中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前沿与成果评价机制,学院副院长王程教授主持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与青年教师面对面,积极评议其学术成果,围绕如何做好科学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不忘初心,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 如何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是青年教师的现实关切。赵涛研究员建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应当不忘初心,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促进教学;重视学术共同体建设,打造具有独特学术标识的研究团队;解放思想,尝试以书代刊或电子期刊等形式扩大成果交流面。 2.深耕不辍,科学研究要重视积累、循序渐进 一是注重阅读经典。华东政法大学杨嵘均教授指出,要对经典文本进行地毯式阅读,热点问题的分析与经典文本的挖掘并行不悖。二是重视跟踪性研究。研究综述既是深入研究的前提,也是衡量研究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依据。三是研究刊物,进行目标性写稿与投稿。期刊有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性期刊之分,期刊栏目也有常规栏目与特色栏目之别,投稿与写稿都要具有针对性。四是注意文章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江淮论坛》吴楠研究员指出,内容把握要观察同行,形式要尽善尽美。“抠字眼”“磕摘要”“学名篇”“压文字”是写好文章的必备技能。 3.重点项目申报与出版管理专题辅导 针对青年教师的出版需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政法传媒分社曹义恒社长作了“重点项目申报与出版管理”专题辅导。在就13个重点项目申报类别进行简单梳理后,重点分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要点,鼓励青年教师积极与出版社对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三类,其中后期资助项目最受关注。针对后期资助项目,出版社有推荐权及推荐优势,尤其是在前期申报的专业指导和后期的出版管理方面。统揽2018-2022年项目申报公告,会发现每年政策都有一些微观的调整,作者需要仔细解读项目申报公告,尤其重点关注成果形态、完成率、修改要求、学术规范等硬性条件。 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交流会 针对具体的项目申报书,从标题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与会专家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一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一定要体现“国家水准”,要为国家发展大方向服务,不能过于微观,切口太小。二是申报书最好有一个简洁精炼的引言,证明具有研究价值。三是文献综述要有评有述,水到渠成地证明选题的价值。四是分清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分清重点与难点等申报书的关键词。五是申报书的内在结构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线索。六是重视前期成果的积累。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轩传树书记进行了会议总结,充分肯定了会议的规格与成效。不论是专家学者的主题发言,还是青年教师的学术成果交流,会议气氛热烈,专家评议深刻,收获满满。张斌在致谢环节感谢与会专家对青年教师的倾囊相授,感谢与会专家对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支持并对学院学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各位参会教师要认真对待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耐心细致地打磨论文和申报书,二是要尽快将会议精神转化为研究内容,力争出成果、见效应、上水平;三是借助本次会议契机,进一步加强学院学科建设,形成学术交流常态化机制,为学院发展建设高水平平台。 (撰稿:付冬梅; 摄像:林婷婷; 审核:王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