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新闻

【社会实践】“新时代·新青年”理论宣讲团 赴金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 2025-07-16     访问次数: 17     作者:
0

明年四月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考察金寨县大湾村十周年。近十年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大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呈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湾村近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探索从全面小康到全面现代化进程中我省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78日至710日,“新时代·新青年”理论宣讲团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庄晓燕带领下,赴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开展暑期社会调研,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国情,关心党和国家政策,致力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本次调研紧紧围绕“十年山乡之变——大湾村振兴之路”这一主题,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遴选指导教师团队,精心策划调研提纲,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历史追忆:厚植家国情怀

在“追梦路上的大湾村”主题纪念馆,同学们首先重温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湾村的历史场景。讲解员向同学们讲述了金寨县人民“三个十万”的历史,全面介绍了金寨人民在为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从脱贫攻坚成就、绿色乡村建设、乡村文明建设、乡村产业布局等方面,重点介绍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湾村以来,大湾村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同学们全面了解大湾村的历史发展。在参观纪念馆过程中,同学们被一幅幅满载历史的照片所吸引,革命英雄的事迹,修建水库画面、易地搬迁画面,记载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同学们都被金寨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

沉浸式的参观学习,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信仰的淬炼。金寨人民“三个十万”的牺牲奉献深刻昭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理力量。它激励着青年学子们,要铭记革命老区的红色根脉,感悟伟大时代的磅礴伟力,将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奋斗意志融入血脉,转化为砥砺前行、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

红绿生金:文化赋能产业振兴

大湾村农副产品展示厅内,特色产品琳琅满目:从闻名遐迩的六安瓜片、清热降火的金丝黄菊,到生动可爱的红军Q版手机支架、体现大湾村乡风特色的冰箱贴,每一样都承载着大湾村的风土人情。这些农副产品、文创产品不仅品质优良,其包装更是独具匠心,融入了大量当地的红色文化与民俗元素。为深入了解展馆的运营情况,学生代表还简单采访了展馆工作人员,她表示,大湾村依托当地特色设计了一批文创产品,其中,冰箱贴和手机支架尤其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销量也十分可观。这方小小的展示厅,正是大湾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探索实践的生动缩影。当地将红色基因、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创新实践,不仅有效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承弘扬了革命精神和乡土文化,让游客在带走一份伴手礼的同时,也带走了关于这片红色热土的深刻记忆,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旧址回响:感悟大别山精神

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汪家祖宅的红色印记依然清晰,介绍栏上革命先烈的故事,张劲夫、郑位三、李世农、谭光廷、黄岩等一大批军政干部曾在汪家老屋中留下的光辉足迹,这些都在不断延续着革命文化的现实意义;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内,红色文物、传统农具、生活用品等展品静静陈列,在时光脉络中勾勒出往昔图景;金寨县红军广场的每一节台阶隐藏着动人心弦的革命故事,团队成员在革命烈士纪念塔前敬献花圈,在红军纪念堂内聆听革命故事,在红军烈士墓园中潸然泪下。

这次实地参观,让同学们得以沉浸式体验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团队成员深刻领悟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是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对中国革命必然成功信念的执着追求。此次文化实践有效深化了成员对革命历史的认知,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内化。

结 语

“新时代·新青年”理论宣讲团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大湾村发展现状。从大湾村道路的宽敞整洁到路旁光伏板的整齐排列,从茶园中采茶的茶农到茶厂中炒茶的工人,同学们看到的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概念,而是中国乡村地区在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真实画卷。此次调研让乡村振兴从一个宏大的国家战略,变成了同学们眼前可触可感、热气腾腾的现实图景。团队成员目睹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何改变生活,见证了特色产业如何带动致富,更深刻理解了红色基因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引领发展的磅礴力量。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不仅让同学们对乡村振兴形成了直观感知的具象认知,更在心中点燃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后续,团队将整理实地调研材料,细化责任分工,形成以大湾村为样板的乡村振兴专项调研报告。

 


(撰稿:胡家豪;审核:庄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