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  马院悦读

马院悦读第十二期:细雨 书香 美画

发布时间: 2018-05-19     访问次数: 93     作者: 潘丽婷
0

萧抡谓曾说:“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5月16日晚,马院悦读第十二期《未来简史》读书分享会顺利举办。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2017级硕士研究生、我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的部分成员参与了此次分享会,张斌博士、万尧绪博士担任点评嘉宾,读书会由2017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孙豫主持。



首先和我们分享读书心得的是2017级硕士研究生李潇同学。他从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入手,与大家就人文主义革命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发生及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揭示出人文主义追求个性自由、人人平等、民族意识的核心精神。最后就人文主义的分裂为探究路径,抛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主义’将以其极大的信息流动,创造出使得人文主义难以为继的价值”这一结论。



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霍金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频繁向人类发出“人工智能可能毁灭人类”的警告。那么,人工智能真的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大规模地取代人类吗?人类是否会如赫拉利在书中所预测的那样,逐渐沦为“无用阶级”?

2017级硕士研究生李雪同学从人工智能的技术定位出发,以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自我意识,人工智能能否知晓意义,人工智能的各种行为是否构成“实践”这些关键性问题为突破点,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人工智能只能作为一种技术而存在,它的工作原理只是对人脑工作方式的模拟,在可预见的未来并不会获得主体性,不能全面取代人类的结论。同时指出,拥有一颗开放的心灵,实现人类自身与欲望的和解,可能才是未来世界人类追求幸福和快乐的坦途,带给大家意味深长的启发。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测的人类最高理想社会阶段,共产主义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共产党人的共同目标。2017级研究生潘丽婷同学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关键词,围绕当下的信息时代有没有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一大步这个问题展开分享。她认为虽然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和经济基础,更为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一个看得见的未来模型,但是大数据、互联网和智能社会并不能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展望的共产主义社会,只能说是它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了一大步,让我们看到了曙光。

阅读分享中得出新的体会,言语交流中擦出思想的火花。本期与会老师对此次的阅读分享会给予了肯定。万尧绪老师就人工智能能够超越人类、但无法取代人类这个观点入手,以一些科幻电影作品中对“人工智能”的勾勒和想象为支撑,指明了人与机器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人是感性动物,而机器以理性为前提,并表明这就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张斌老师肯定了三位分享者根据自身所学专业从不同角度找准切入点的读法,给予本次悦读会以高度评价,并对本书进行独到解读,发人省醒。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视角,鼓励同学们从人的实践生活本身出发去关注人工智能会怎样改变人这一问题。同时向大家解释了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有何区别,点明宗教是人的启蒙的最初阶段,强调神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学,是人的本质的“另类想象”。其次,以现实为基点,从经济性逻辑出发深入分析了“流量背后的经济利益”、“网络英雄的真实意图”等一系列热点问题,道出了财富欲望之所以成为神秘支配力量的玄机,认为人类中心主义伴随着工具理性交织膨胀的态势仍然没有得到多少程度改善。最后,简要介绍了现代性的源起和发展走向,认为本书作者实际上在寻求对现代性牢笼的“挣脱”,强调对现代社会的理解依然可以在马克思提出的现代的价值理论模型中寻求路径。最后张老师鼓励大家扎实理论学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

本期的阅读分享会在一种大胆畅想未来、轻松愉快交流的氛围中度过,达到预期效果。让我们再下期的分享中继续享受阅读带来的快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