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大思政课系列】蚌埠日报刊发张军博士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 2022-05-25     访问次数: 567     作者:
0

生态美育与“大思政课”建设

张军

蚌埠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23日    来源:蚌埠日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讲话中明确强调:“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以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要响应总书记善用“大思政课”的号召,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绿水、青山、蓝天、净土,宁静、和谐、美丽、乡愁。生态美育便属于“大思政课”一个值得发力的维度,具备“大”视野、“深”情怀和“新”思维特性。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和自然人文之美,能契合、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志趣。古人有“因”(亚里士多德)、“端”(孟子)之论,今日生态美育,明面上落脚于社会现实和政策主题教育,实际上是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中埋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求真。“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山水蕴含本真之道,是道之有形表现。真理之甘,信仰之源。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追求真理的历史。工业文明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处于极端的“异化”中。对生存危机的反思,人类开始了文明“求真”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关于文明之“是”、本体之“真”的回答。真理是一个过程,认知源于实践。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最终实现了“两山”关系的辩证统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真理,不仅居于伟大建党精神之首,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丰功伟绩的根本原因,也是每一位青年学子人生之途熠熠闪光的品格底色。
  为善。“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灵魂之问”。“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古人有“三不朽”,“立德”居首。“立德”是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尚书》曰:“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雨果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品质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仁慈善良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理据。“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对生物,尤其是动物生命的同情,常能激发个人内心之中的“善”端。“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更是仁恕爱物、不忍之心的至深唤醒。绿色生活、生态扶贫是国家之善。“环境就是民生”,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让人民生活在健康、优美的环境之中。践行“两山”理念的生态扶贫,将生态保护和贫困救助统一,是幸福,是道德,是“至善”。
  爱美。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合乎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具有感染性、新颖性、愉悦性。在美的欣赏和创造中,人性臻于完善,达到自由的境界。自然美是美的最纯朴形态,也最能让人心动、愉悦,洗涤灵魂。在享受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动力驱使下,常能激发出满满的“正能量”。总书记直言“青山就是美丽”,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生态文明自觉很大成分源自于对“美”的追寻。美育是思政课需要改进和加强的一个重要点位,融入生态自然之美是革除“没有生命、干巴巴”枯燥理论讲解顽疾的好办法。毕达哥拉斯说:“美是和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美丽中国,万物生长。
  个人以为,“大思政课”之建设,不宜仅停留于对课程性质、意义、教法等认知方面,更多的工作是勤勤恳恳将“大”之内容填实,不落空言,最终合力打造出有骨骼有血肉有灵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填写角色的生态美育能引导青年学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在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中塑造完美人格,并最终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责编:葛睿)